笑松:神奇的安慰剂效应(下)
医患关系与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起源于求医的患者对病愈的期待。这种积极心理的形成有赖于病人对医生以及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只能来自良好的医患关系。2008年,哈佛大学的安慰剂研究专家卡普恰克(Ted Kaptchuk)专门就医患互动关系对安慰剂效应的影响,进行了一项有趣的临床试验 [8],采用的模型是以针刺疗法医治肠易激综合征(IBS)。卡普恰克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东亚研究专业,毕业后曾到澳门中医学院学习中药及针灸。回到美国后他在波士顿开过一家针灸诊所,后来成为哈佛大学的安慰剂研究项目负责人。虽然卡普恰克并没有MD(医学博士)学位,他从1998年起就在哈佛医学院任教,并于2013年起正式就任医学教授至今。 IBS是一种影响消化道功能的慢性疾病,病因不详,主要症状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秘等。此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以各种方法医治IBS时,疗效都明显地受到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卡普恰克团队将262名IBS病人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在研究期间不接受任何治疗,作为对照。第二组和第三组是实验组,病人接受针刺治疗,但并非由医生以手工施针,而是采用一种特殊器械,根据不同的设置,可以像正常针灸一样迅速将针刺进皮肤到达指定的深度,也可以使针尖触及皮肤后立即停止前进,病人凭肉眼观察和局部的感觉都难以区分这两种情况。 两个实验组的差别在于医生和受试病人接触交流的程度。对于第二组,医生在第一次治疗前见到病人后首先作自我介绍,随即告诉病人他已看过病人的病历,了解病人的情况,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最后解释这是一项“科学研究”,按照规定他不能和病人多谈细节。总的谈话时间不超过五分钟。谈话结束后,医生开始安放操作设置好的针刺器械,进针后医生离开,留针20分钟后医生返回,完成出针操作,取下器械, 一次治疗即告结束。在为期三周的实验过程中,病人每周治疗两次,每次都在上肢、下肢和腹部的6至8个部位接受治疗。 第三组病人所接受的治疗与第二组完全相同,但和医生的接触交流则密切得多。在第一次治疗之前,医生和病人交谈的时间长达45分钟。讨论的内容包括病人的症状,疾病对病人日常生活与家庭关系的影响,等等。医生在交谈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五点:1. 态度亲切友善;2. 专注倾听(复述病人的一些话语,或请病人重复关键内容);3. 表达共情(“我能想象这一定很痛苦”);4. 20秒钟的刻意沉默(作专心诊脉或思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