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我一直没见到比较司马迁和阿伯拉尔(Pierre Abélard, 1079–1142)的文章。这两位学者虽然相隔一千二百多年和万里之遥,却有不少相似之处。前者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巨大,华人尊称他为太史公。后者对经院哲学、逻辑学和神学有长期影响,法国人赞誉他为高卢的苏格拉底。前者为李陵求情,直言犯上而遭受宫刑;后者因自由恋爱,为人误解而被阉割。司马迁的《史记》因对汉武帝略有微词而被焚毁,多亏夫人柳倩娘才保住其抄本,使之成为“史家之绝唱”并传世不朽。阿伯拉尔关于三位一体的著作则被同时代的宗教权威认作是谤书而令其烧毁。虽然他有心心相印的妻子艾洛伊丝(Heloïse d'Argenteuil, 1090?–1164)精神上一直与他同在,但因不能在一起生活而无法保藏此书,未能使之流传于世。但他的其它书籍和研究方法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曾有大儒写文章说司马迁受宫刑反而促使他发奋完成《史记》。但我以为,他即使不遭受那酷刑和奇耻大辱,也仍然会实现他对父亲许下的宏愿。何况他本来就是汉武帝的太史令,纪史著书是他的本职工作。然而,阿伯拉尔被一伙暴徒强行阉割倒的确是他学术生涯的重大转机,也堪称是欧洲中世纪的一个转折性的事件。因为从那以后,阿伯拉尔不再热衷于辩论,而是全力运用逻辑认真从事神学研究。他教导学生要通过怀疑,用逻辑的方法去寻求真理。“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研究使我们认识真理。”他针对先前“信仰后理解”的论点,提出相反的观点——理解后再信仰。他在研究中坚持运用逻辑和理性,为后来兴起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研究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他影响,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基督教的正统学说相结合,创立了完整的经院哲学体系——托马斯主义。 阿伯拉尔生于贵族之家,家道殷实。他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强记博学、思维缜密。他很小就意识到自己的天赋,并对哲学热爱之极。他放弃了长子继承权,四下求学,最后来到法国大学的前身——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从师于当时的哲学泰斗威廉,研究辩证法。不久,他就在逻辑辩论中胜过威廉,取代了老师的地位,自己开始收徒教课并创建了学校。那年,他才二十二岁。他在辩论中未曾一败的英名传遍欧洲,教书立言的美誉也广布学界。一时间,他的弟子多达数千。 阿伯拉尔被称为“概念论者”。他对哲学的贡献从明确“共相”这个概念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