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印象(八)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

公元711年,倭马亚王朝的摩尔人军队从北非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击败西哥特王国,占领了包括科尔多瓦在内的三分之二的西班牙,几年之后,科尔多瓦取代塞维利亚成为该地区的首府。之后这里更成为后倭马亚王朝的统治中心。

说起倭马亚家族,这其实是麦加贵族中最有势力的一支,和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穆罕默德传教时期,倭马亚家族首领阿布·苏富扬,以坚决反对穆罕默德闻名,曾迫使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但同时,他的弟弟奥斯曼·伊本·阿凡却是穆罕默德最初的追随者和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在穆罕默德死后,奥斯曼成为统领伊斯兰教世界的第三代哈里发,《古兰经》也是在奥斯曼统治时期最后编定成型的。

公元656年,奥斯曼遇刺,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反对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继任哈里发,并在随后的隋芬战役中用诡计战胜了阿里,又在阿里被刺身亡之后,弹压反对者,成为哈里发,开创了倭马亚王朝。而这个穆阿维叶,正是穆罕默德的死敌——苏富扬的儿子。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伊斯兰教分裂成两派,跟随穆阿维叶的是逊尼派穆斯林,支持阿里的是少数派——什叶派穆斯林。

倭马亚王朝统治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之后,到了750年,阿布·阿拔斯联合什叶派穆斯林,推翻了大马士革的倭马亚王朝,建立第二个逊尼派穆斯林的世袭政权——阿拔斯王朝。阿布·阿拔斯(绰号“屠夫”)对倭马亚家族进行了大屠杀,唯一的幸存者就是逃往西班牙的阿卜杜勒·拉赫曼(拉赫曼一世)。公元756年,拉赫曼在科尔多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就是后倭马亚王朝。顺便提一句,中国把尚白的倭马亚王朝称为“白衣大食”,称尚黑的阿拔斯王朝为“黑衣大食”,而其后尚绿的什叶派法蒂玛王朝便是“绿衣大食”了。

公元785年,拉赫曼一世下令建造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次年完工。此后他的继任者对清真寺进行了多次扩建。

公元912年,拉赫曼三世上台之后,进行了长期而有系统的努力,重新确立了科尔多瓦在安达卢西亚的权威。经过多年的军事和外交努力,拉赫曼三世于 929年宣布自己为“哈里发”,直接挑战巴格达的阿拔斯哈里发与北非的法蒂玛哈里发政权。这标志着科尔多瓦的权力和影响达到了巅峰,并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文化、政治、金融和经济中心。而大清真寺的宣礼塔也是在拉赫曼三世时期添加的。

时间很快到了公元1236年,西班牙北部基督教王国的费尔南多三世,经过数月的围攻,在6月29日,攻陷此城。科尔多瓦清真寺也被改建成了一个献给圣母马利亚的天主教大教堂,当时这座建筑本身只经历了一些小的修改,一直到16世纪,天主教才将文艺复兴风格的教堂中殿和十字形礼拜堂插入到了建筑的中心,宣礼塔也是在这个时期被改建成了钟楼。

一、百花巷(Calleja de Las Flores


清真寺大教堂外不远处的“百花巷”


从百花巷看教堂的钟楼


Calleja de Las Flores 百花巷


教堂钟楼,由清真寺的宣礼塔改建而成


钟楼顶部的拉斐尔大天使(Saint Raphael )


钟楼的钟


伊斯兰风格的青铜大门

大教堂导览图

二、西哥特教堂(Visigoth Basilica )


大教堂地下被挖掘出来的原来西哥特王国圣文森特大教堂遗址(Visigoth Basilica of San Vicente - 导览图 #2)。圣文森特(San Vincente)是公元4世纪初,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迫害基督教时期,在西班牙遇害的殉道者。

三、教堂周边的小礼拜堂(The Chapels)


The Chape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无玷圣母小堂——导览图 #6)


The Chapel of the Holy Spirit (圣灵小堂 - 导览图 #24)


圣灵一般画成鸽子的形状,出自圣经耶稣受洗的场景——“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彷佛鸽子,降在他身上”(马可福音1:10)


圣灵小堂外面铁门的装饰


圣灵小堂墙角的装饰


圣灵小堂小天使石雕


祭坛圣器小堂(The Chapel of the Sacrarium 导览图 #19),上面的油画是最后的晚餐,下面的一行拉丁文是 GUSTATE ET VIDETE OUAM SUAUIS EST DOMINUS,就是英文的 Taste and see, for the Lord is sweet,引自圣经诗篇 34:8 “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

四、原始的天主教主堂(The Original Main Chapel)


Villaviciosa Chapel(原始主堂——导览图 #11上面一点的位置)


阳光从天窗射入


花窗


光线透过花窗照在原始主堂的石头地面上

五、教堂扩建后的主堂(The Main Chapel)


主祭坛(Main Alterpiece 导览图 #21)


主祭坛下层的圣母雕像


主祭坛左上方手拿天国钥匙的圣彼得


主祭坛右上方紧握圣灵宝剑的圣保罗


主堂中殿(Nave)和耳堂(Transept)相交处的天花板圆顶(导览图 #22)


三位一体——圣父(右)圣子(左)圣灵(中间的鸽子)


充满矫饰主义(Mannerism)风格的主祭坛天顶


福音书作者和早期教会的教父们

六、唱诗班(The Choir)

主祭坛对面,唱诗班的主教宝座(The Choir 导览图 #23)


主教宝座顶部的大天使拉斐尔


主教宝座上层的耶稣升天浮雕


耶稣升天浮雕左侧的圣徒


耶稣升天浮雕右侧的圣徒


主教宝座中间座位的浮雕——圣母升天


唱诗班两侧的红木雕刻的座椅


座椅扶手


座椅扶手放大


唱诗班两侧的管风琴


唱诗班两侧的管风琴


唱诗班的天花板


手持权杖的所罗门


撒母耳先知


祷告的但以理


拿着竖琴的大卫王

七、米哈拉布(Mihrab)


米哈拉布(Mihrab)是清真寺面向圣地麦加方向祷告的壁龛(导览图 #14)


Mihrab 马蹄形门洞


门洞装饰放大


门洞上的铭文


Maqsurah的天顶

"Maqsurah"是指米哈拉布(Mihrab)附近朝向麦加的墙中央,用栅栏或屏风围起的一块空地。其主要目的是为穆斯林统治者及其随扈提供一个私密且安全的空间,以保护他们在祷告时免受潜在的威胁或刺客的侵害。


伊斯兰风格的天窗


Mihrab右边的一处马蹄形拱门,此门通往与哈里发宫殿相连的通道。

八、圣特蕾莎小堂和宝藏室(Chapel of Santa Teresa & Treasure


圣特蕾莎小堂(The Chapel of Santa Teresa - 图片来自网络)


圣特蕾莎雕像下圣餐台(Tabernacle)上的镀金青铜浮雕——圣殇(The Pieta)


圣体龛(Monstrance)是天主教存放圣体(圣餐饼和酒)的容器,这座镀金银质的圣体龛是德国金匠Enrique de Arfe在1514-1518年制作的,精美绝伦,堪称稀世珍宝。


圣体龛中间存放圣体的月亮仓(Luna)


月亮仓下方的三幅精美雕塑——天使报信,马槽圣婴,博士朝拜


圣体龛下层的镀金雕刻


宝藏室的另一件圣物,据说是耶稣十字架的残片

九、拱门、穹顶和圆柱


伊斯兰风格的拱门


双层拱门穹顶


刻有工匠名字的圆柱


工匠签名


各种圆柱签名及其位置

十、桔树庭院(导览图 #25)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诗篇68:19 - 沙滩上的脚印

张义南: 神秘复杂的徐圣光

佛罗伦萨随笔(一)圣马可修道院和安基利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