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随笔(十三)通天之旅——圣母百花大教堂
这是我们在佛罗伦萨的第三天,今天的重头戏是圣母百花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Santa Maria del Fiore),不只是一座教堂,它是佛罗伦萨的心脏,是石头筑起的信仰、荣耀与时间的见证。走近它,不需要地图,红砖穹顶如山如云,自城中任何一处仰望,皆可遥见它的身影——那不仅是建筑线条的高峰,更是文艺复兴精神的地标。
1296年,佛罗伦萨共和国决意兴建一座全新的主教堂,以匹配共和国日益上升的财富、政治地位与艺术追求。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是一场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文明建设。
最初的设计师是阿尔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他起草了大教堂整体平面图,强调哥特式纵深与纵向结构感。但直到十五世纪初,大教堂主体仍未封顶。其中心圆形穹顶的结构跨度(超过42米)之大,超越了古罗马的万神殿,而彼时没有任何已知的技术能完成它。这个问题成了一道摆在整个佛罗伦萨城前的挑战。
直到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出现。
这位金匠出身的建筑师打破传统,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建造方式——不用脚手架、不需中心支撑,双层壳结构自下而上封闭。在旁人尚未理解他的图纸时,他已开始在现实中起笔作画。历时十六年(1420–1436)),圆顶终于完工,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巅峰。一百多年之后,大神米开朗基罗望着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轻声说出:“我或许可以建得比他更好,但不会更美。”这既是一个天才对另一个天才的致敬,也是对一座城市灵魂的最好注脚。
而“百花大教堂”之名“Santa Maria del Fiore”——意为“圣母花之堂”,中的“花”(Fiore),既指代城名“佛罗伦萨”(Florentia,意为“繁花之城”),也象征新生命的盛放。圣母、信仰与城市三者在此交汇,开出一朵独属于文艺复兴的神圣之花。
穹顶内壁上,是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 也就是为世人留下《艺苑名人录》的那位传记大师)与费德里科·祖卡里(Federico Zuccari)历时多年绘制而成的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这幅面积超过三千六百平方米的湿壁画,自中央的审判基督向外辐射开来,依照同心结构分为八个放射面:天堂的荣耀、义人的升天、天使吹号、圣人代求,以及地狱的惩罚、七宗罪、堕落的灵魂与撒旦的吞噬,每一面皆扣人心弦。你仿佛不是在“看”一幅画,而是被画所包围,被神的荣耀与震怒所环绕。
然而,这座穹顶并非一开始便如此。最初,布鲁内莱斯基曾设想以黄金覆盖整个穹顶内顶,但随着他于1446年的去世,这一设想也一并尘封。穹顶遂被简单白刷,静默百余年。直到1568年,科西莫一世·美第奇(Cosimo I de’ Medici)为回应反宗教改革的时代氛围,决意以这座穹顶为信仰立碑。他委任宫廷画师瓦萨里与本笃会修士博尔吉尼(Vincenzo Borghini)共同构思图像方案,最终选定《最后的审判》作为主题,灵感既来自圣经《启示录》,亦融入了但丁的《神曲》。
瓦萨里于1572年动工,却于1574年逝世,仅完成了穹顶上层“二十四位启示长老”及下层数段。后由祖卡里接手,尽管他尽力延续瓦萨里的构图与技法,却也融入了浓烈的戏剧化风格,人物更夸张,色彩更强烈,整体视觉张力远胜细节描绘。作品于1579年揭幕,佛罗伦萨市民反应复杂,褒贬不一。有人建议整幅重刷白灰,只为还原布鲁内莱斯基穹顶本身的建筑美。直到1981年,才正式启动修复工作,将这幅争议中诞生的神学画卷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
整幅壁画依照穹顶结构被巧妙地划分为五个同心圆层级,沿着八个放射状三角面展开。画面从穹顶中心向下展开,逐层描绘末世场景,构建出一幅自天而降、自上而下的救赎与审判的视觉盛宴。
第一层环绕穹顶最顶端假灯笼的位置,绘有《启示录》中的二十四位长老,每个区块中各有三位,神态庄重,围绕基督宝座敬拜。这一层象征着对神荣耀的恒久崇拜。
第二层描绘的是九品天使(如座天使、能天使、大天使等),他们手持基督受难的器物——荆冠、圣钉、圣杯、鞭柱、长袍、海绵、钳子等,既是对十字架苦难的纪念,也是神圣秩序的象征。这一带是全画中最具天使层次区分与神学隐喻的部分。
第三层则进入人类世界与圣徒层。画面中心是基督、圣母与施洗约翰,左右环绕的是十二使徒、教宗与主教、圣徒与修会人士、帝王与贵胄、市民与义人……天上地下一众灵魂围绕救主共同见证末世时刻。
第四层描绘的是基督徒生命中的灵性德行与天国祝福:七种圣德(如信德、望德、爱德)、圣灵七恩(如智慧、明达、敬主)与八福(如“清心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这一区层强调信仰实践所结出的属灵果实,是画作中最富伦理意义的一环。
第五层,也就是最下层,则是描绘地狱与七宗罪的恐怖区域。每一个区块由一种罪行主导,如骄傲、嫉妒、淫欲、贪婪、暴食、愤怒与懒惰。中央是巨大的撒旦形象,正在吞噬堕落者,周围是火焰与恶魔肆虐,象征永恒的刑罚与无悔的终局。此处画风骤变,戏剧张力极强,令人不寒而栗。
整幅画共有约700个人物,包括248位天使,还有当代人物(包括祖卡里本人、美第奇家族成员、艺术家朋友等),天使宝宝、怪物、动物,构成一部宏大的视觉神学史诗。穹顶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座由人类希望、罪行与救赎构成的精神天梯。
1296年,佛罗伦萨共和国决意兴建一座全新的主教堂,以匹配共和国日益上升的财富、政治地位与艺术追求。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是一场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文明建设。
最初的设计师是阿尔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他起草了大教堂整体平面图,强调哥特式纵深与纵向结构感。但直到十五世纪初,大教堂主体仍未封顶。其中心圆形穹顶的结构跨度(超过42米)之大,超越了古罗马的万神殿,而彼时没有任何已知的技术能完成它。这个问题成了一道摆在整个佛罗伦萨城前的挑战。
直到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出现。
这位金匠出身的建筑师打破传统,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建造方式——不用脚手架、不需中心支撑,双层壳结构自下而上封闭。在旁人尚未理解他的图纸时,他已开始在现实中起笔作画。历时十六年(1420–1436)),圆顶终于完工,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巅峰。一百多年之后,大神米开朗基罗望着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轻声说出:“我或许可以建得比他更好,但不会更美。”这既是一个天才对另一个天才的致敬,也是对一座城市灵魂的最好注脚。
而“百花大教堂”之名“Santa Maria del Fiore”——意为“圣母花之堂”,中的“花”(Fiore),既指代城名“佛罗伦萨”(Florentia,意为“繁花之城”),也象征新生命的盛放。圣母、信仰与城市三者在此交汇,开出一朵独属于文艺复兴的神圣之花。
天堂与地狱的穹庐
我们从教堂一侧的狭门进入,一条石质的螺旋通道缓缓带我们登高。穿越穹顶夹层之后,突然开阔的空间让人屏息——我们已置身于教堂内穹的画面之中。穹顶内壁上,是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 也就是为世人留下《艺苑名人录》的那位传记大师)与费德里科·祖卡里(Federico Zuccari)历时多年绘制而成的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这幅面积超过三千六百平方米的湿壁画,自中央的审判基督向外辐射开来,依照同心结构分为八个放射面:天堂的荣耀、义人的升天、天使吹号、圣人代求,以及地狱的惩罚、七宗罪、堕落的灵魂与撒旦的吞噬,每一面皆扣人心弦。你仿佛不是在“看”一幅画,而是被画所包围,被神的荣耀与震怒所环绕。
然而,这座穹顶并非一开始便如此。最初,布鲁内莱斯基曾设想以黄金覆盖整个穹顶内顶,但随着他于1446年的去世,这一设想也一并尘封。穹顶遂被简单白刷,静默百余年。直到1568年,科西莫一世·美第奇(Cosimo I de’ Medici)为回应反宗教改革的时代氛围,决意以这座穹顶为信仰立碑。他委任宫廷画师瓦萨里与本笃会修士博尔吉尼(Vincenzo Borghini)共同构思图像方案,最终选定《最后的审判》作为主题,灵感既来自圣经《启示录》,亦融入了但丁的《神曲》。
瓦萨里于1572年动工,却于1574年逝世,仅完成了穹顶上层“二十四位启示长老”及下层数段。后由祖卡里接手,尽管他尽力延续瓦萨里的构图与技法,却也融入了浓烈的戏剧化风格,人物更夸张,色彩更强烈,整体视觉张力远胜细节描绘。作品于1579年揭幕,佛罗伦萨市民反应复杂,褒贬不一。有人建议整幅重刷白灰,只为还原布鲁内莱斯基穹顶本身的建筑美。直到1981年,才正式启动修复工作,将这幅争议中诞生的神学画卷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
整幅壁画依照穹顶结构被巧妙地划分为五个同心圆层级,沿着八个放射状三角面展开。画面从穹顶中心向下展开,逐层描绘末世场景,构建出一幅自天而降、自上而下的救赎与审判的视觉盛宴。
第一层环绕穹顶最顶端假灯笼的位置,绘有《启示录》中的二十四位长老,每个区块中各有三位,神态庄重,围绕基督宝座敬拜。这一层象征着对神荣耀的恒久崇拜。
第二层描绘的是九品天使(如座天使、能天使、大天使等),他们手持基督受难的器物——荆冠、圣钉、圣杯、鞭柱、长袍、海绵、钳子等,既是对十字架苦难的纪念,也是神圣秩序的象征。这一带是全画中最具天使层次区分与神学隐喻的部分。
第三层则进入人类世界与圣徒层。画面中心是基督、圣母与施洗约翰,左右环绕的是十二使徒、教宗与主教、圣徒与修会人士、帝王与贵胄、市民与义人……天上地下一众灵魂围绕救主共同见证末世时刻。
第四层描绘的是基督徒生命中的灵性德行与天国祝福:七种圣德(如信德、望德、爱德)、圣灵七恩(如智慧、明达、敬主)与八福(如“清心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这一区层强调信仰实践所结出的属灵果实,是画作中最富伦理意义的一环。
第五层,也就是最下层,则是描绘地狱与七宗罪的恐怖区域。每一个区块由一种罪行主导,如骄傲、嫉妒、淫欲、贪婪、暴食、愤怒与懒惰。中央是巨大的撒旦形象,正在吞噬堕落者,周围是火焰与恶魔肆虐,象征永恒的刑罚与无悔的终局。此处画风骤变,戏剧张力极强,令人不寒而栗。
整幅画共有约700个人物,包括248位天使,还有当代人物(包括祖卡里本人、美第奇家族成员、艺术家朋友等),天使宝宝、怪物、动物,构成一部宏大的视觉神学史诗。穹顶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座由人类希望、罪行与救赎构成的精神天梯。
基督耶稣、圣母、施洗约翰
“INRI”是“Iesus Nazarenus Rex Iudaeorum”的缩写,意为“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罪状;而“ECCE HOMO”则是巡抚彼拉多把被鞭打、戴着荆棘冠冕的耶稣带出来给群众看的时候说的话:“你们看这个人!”(约翰福音19:5)穹顶之上
走出漫长的楼梯,终于豁然开朗,我们站在穹顶之巅俯瞰佛罗伦萨,红屋顶像是广袤的海,钟楼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远山如画。就在刚刚,我们还沉浸在末世与永恒的图像中,而现在,却被现实的风轻轻拂面。天堂与尘世,在穹顶之上交会。
圣灵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o Spirito
圣十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Croce,意大利的先贤祠
对面的乔托钟楼
钟楼顶部的游客
教堂内部:沉默的敬畏
下得穹顶,我们走入教堂中殿。与外部繁复的雕饰不同,圣母百花大教堂内部出奇的简洁而克制。高耸的哥特式穹顶、笔直的石柱、内敛的彩色玻璃窗将空间引向天国的垂直秩序。
阳光透过南墙玫瑰窗,在地面投下柔和图案。大理石地板上的几何纹样如同宇宙的隐秘秩序,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安静的庄严。你会忍不住放轻脚步,因为每一声回响都仿佛在惊动某位沉睡的圣人。
地下祭坛区保留着早期教堂遗址,亦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长眠之所。他就安息在他所设计的穹顶之下。
这教堂,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却有一种沉默的威严,默默地注视你我的存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