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行2——瓦特堡 Wartburg

瓦特堡(Wartburg)位于德国图林根森林西北端的山丘上,海拔411米,始建于1073年,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城堡。它不仅风景秀丽,更因两位对欧洲历史影响深远的人物而闻名:圣伊丽莎白(Saint Elisabeth of Thuringia)与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圣伊丽莎白:以爱与慈悲照亮黑暗时代

伊丽莎白出身于匈牙利王族,自幼被许配给未来的图林根伯爵路德维希(Landgrave Ludwig of Thuringia)。按照当时的贵族习俗,两人从小一同长大。她14岁时出嫁,不久便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

然而,与同时代许多王公贵妇不同,伊丽莎白并未沉溺于权势与奢华。她常常离开瓦特堡城堡,走进艾森纳赫(Eisenach)的贫民区,为穷人送去装满面包的篮子,亲手照顾病人与饥饿者。她在城堡附近建立了一所医院,几乎每天都前去探视病患。

她的善行与虔诚感动了世人。1227年丈夫去世后,她放弃了荣华富贵,将余生奉献给救济贫苦与医治病者。1231年,年仅24岁的伊丽莎白离世。四年后,她因“以基督的眼睛看世界”而被罗马教廷封为圣人,被尊为“穷人的母亲”(Mother of the Poor)。

圣伊丽莎白是图林根(Thuringia)与黑森(Hesse)地区的守护圣人。人们常在艺术作品中看到她手持玫瑰、面包和水壶的形象,象征慈悲与奉献。她同时被视为寡妇、孤儿、乞丐、病患以及无辜受难者的庇护者。

如今,在瓦特堡城堡中仍保存着她的“圣伊丽莎白厅”。整个房间以金碧辉煌的马赛克镶嵌装饰,墙面上描绘着她一生的故事——从皇室公主到慈悲圣女,令人肃然起敬。这座充满灵性的艺术空间建于1902至1906年间,由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发起修造。





传说中伊利莎白藏面包的柜子



马丁·路德:在孤独中点燃思想之火

1521年,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因公开质疑罗马教廷的权威,被逐出教会并遭皇帝通缉。为了保护他,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智者(Frederick the Wise)将他秘密安置于瓦特堡。路德化名“容克·格奥尔格”(Junker Georg),在此隐居近一年。

这段隐居岁月成为欧洲思想史上的转折点。路德在瓦特堡用十个月时间完成了《新约圣经》的德语翻译,使普通民众第一次能够以自己的语言阅读圣经。这不仅推动了宗教改革,也奠定了现代德语的基础,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几年后,宗教改革的浪潮愈加高涨。1525年,路德迎娶了前修女卡塔琳娜·冯·博拉(Katharina von Bora)。他们的婚姻不仅是个人的结合,更具有象征意义——路德以身作则,公开反对天主教的独身与修道制度,主张修士与修女都应享有婚姻与家庭的权利。这一举动震动当时的欧洲社会,也进一步巩固了新教“信仰自由”的理念。

卡塔琳娜聪慧能干,主持家务、管理财产、照顾学生与宾客,使路德能专注于著述与教学。路德亲切地称她为“我的主凯蒂”(My Lord Katie)。他们育有六个孩子,家庭生活温暖而朴实,成为宗教改革中信仰与生活结合的象征。

瓦特堡收藏的1861年发行的精装限量版德文圣经

路德和太太卡塔琳娜Katharina)的肖像

   这是路德翻译圣经的房间,传说路德有一次把墨水瓶奋力掷向撒旦,在墙上留下一滩墨迹,现在已经看不清了,不过有1840年的照片为证 😂😂😂

结语

刚到瓦特堡时,细雨朦朦,满山秋色在云雾间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墨山水。等我们参观完城堡再走出来时,雨已停歇,薄雾散去,山色秀丽,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整座古堡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站在瓦特堡的城墙上,俯瞰图林根的森林与群山,仿佛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声。这里既是圣女伊丽莎白播撒慈悲的地方,也是马丁路德点燃信仰之火的隐居之所。在这座千年古堡中,信仰与思想交织,慈悲与勇气并存——瓦特堡,不仅见证了德国的历史,更见证了人类精神的光辉。











补遗
到瓦特堡的时候,正好是中午时分,我们惊讶地发现停车场居然已经停满了车。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如此热闹,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秉持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的原则,我们一心想找离古堡最近的停车位。没想到竟在一片林子里发现了一个空位,离城堡入口仅一步之遥,顿时欢天喜地地停好车,心想这次真是好运气。谁料等到离开时,意外发生了——德国的停车计费系统竟如此“智能”,它自动检测出我们的车停在了“露营区”,于是按露营车辆标准收费。原本7欧元的停车费,瞬间变成了12欧元!只能感叹:在德国,这停车系统比人还精明。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诗篇68:19 - 沙滩上的脚印

张义南: 神秘复杂的徐圣光

佛罗伦萨随笔(十三)通天之旅——圣母百花大教堂